研究:歐洲蜜蜂毒液含治乳癌成份 實驗室設定下 60 分鐘破壞癌細胞

很多人可能有被蜜蜂螫傷刺痛的經驗,但蜜蜂的「武器」原來有成份可幫助治癌。最新刊於《自然精準腫瘤學 (npj Precision Oncology) 》的研究表明,歐洲蜜蜂 (Apis mellifera) 毒液中的蜂毒肽 (melittin) ,可在實驗室設定下抑制人類乳癌細胞的生長。

該研究集中於某些種類乳癌,包括三陰性乳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 TNBC), TNBC 佔所有乳癌案例的 15% ,但不能用荷爾蒙治療及標靶治療,只能倚賴化療處理,因此有需要開發新的治療方法。在許多情況下, TNBC 細胞比正常細胞中產生更多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但先前開發專門針對 EGFR 的治療方法均未成功,有關方法更會對健康細​​胞產生負面影響。

是次研究顯示,歐洲蜜蜂以構成毒液一半成份的蜂毒肽來抵抗病原體,蜜蜂不只會在毒液中產生這種肽,亦會在其他被感染組織中製造。而蜂毒肽本身正是蜜蜂螫傷後令人劇痛的原因。

只針對乳癌細胞、不損正常細胞

負責研究的西澳洲大學團隊,將在實驗室培植的癌細胞和正常細胞,置於來自愛爾蘭、英國和澳洲的蜜蜂毒液中,並與混有來自英國歐洲熊蜂(Bombus terrestris)毒液的細胞作對比。

團隊發現不含蜂毒肽的歐洲熊蜂毒液,雖有其他潛在的細胞殺傷成份,但對乳癌細胞幾乎無影響。相反,來自各地的歐洲蜜蜂毒液確實影響到癌細胞,蜂毒肽可在 60 分鐘內完全破壞癌細胞膜,當蜂毒肽被抗體阻擋時,曝露於蜂毒的癌細胞則得以倖存,顯示蜂毒肽就是試驗結果的主因。

更重要的是,團隊發現蜂毒肽對正常細胞幾乎無影響,能特別針對產生大量 EGFR 和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 2(HER2)的細胞,甚至使癌細胞的複製能力變得混亂; HER2 是另一種因某些乳癌過度產生的分子。

合成版蜂毒肽同樣可抗癌

團隊亦製作了合成版蜂毒肽,了解其與實際蜂毒肽效用的差別,發現合成版本有大部份實際蜂毒肽的抗癌作用。而研究團隊在小鼠實驗中,測試蜂毒肽與化療藥如歐洲紫杉醇 (docetaxel) 配合的效果,發現降低了一種癌細胞用以逃避免疫系統的分子水平,非常有效地抑制小鼠的腫瘤生長。

事實上,歐洲蜜蜂蜂毒在治療濕疹方面已顯示出其潛力,並且已知對多種癌細胞包括黑色素瘤具有一定抗特性,但在分子水平上對抗腫瘤的機制尚未完全清楚。除了乳癌,肺癌等其他類型的癌症中也發現 EGFR 和 HER2 的過度表達,研究結果或反映蜂毒肽能成為這些癌症的潛在藥物。

不過研究團隊警告,要實際使用蜂毒肽為人類治療,仍有一段漫長研究路,因為有很多物質在培養皿中可殺死癌細胞,但實際在動物測試或臨床測試中無效用。團隊在報告中指:「未來的研究需要在人類臨床測試前,正式評估蜂毒肽的毒性和最大耐受劑量。」

資料來源:
Science Alert, A Molecule in Honeybee Venom Destroys Breast Cancer Cells in The Lab, Study Shows, 2 September 2020

報告:
Duffy, C., Sorolla, A., Wang, E. & et al. (2020). Honeybee venom and melittin suppress growth factor receptor activation in HER2-enriched and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npj Precis. Onc. 4, 24 (2020). doi: 10.1038/s41698-020-00129-0

Share on facebook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LinkedIn

隱私權保護政策

請細閱並示意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按下「接受」表示你已同意並願意接受香港藥房格價網站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