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臟癌初期難察覺 3檢測方法點揀最啱?

胰臟癌向來有「癌王」之稱,初期難發現、死亡率高,是癌症中最可怕的一種。當中不乏名人因胰臟癌病逝,早前有美國大法官金斯伯格,昨日前 TVB 監製錢國偉亦因胰臟癌病逝,終年58歲。還有蘋果創辦人 Steve Jobs、CHANEL 創意總監「老佛爺」Karl Lagerfeld 等。患胰臟癌症狀難察覺,靠平日驗血又能否檢查出患胰臟癌呢?

胰臟癌早期難發現,但不少人都聽過驗血檢查,以癌症指數來得知患癌的風險,但驗血檢測又是否準確?

胰臟癌檢查

定期體檢驗血,能否當保險?原來未必,因為一般檢查很難驗出胰臟癌!胰臟位於後腹,被胃等器官擋住,一般的腹部超聲波未必看到異常;而驗血查看癌指數,靈敏性和準確性也不太高,「(指數)受很多因素影響,或會出現假陽性、假陰性,只能當參考」。

1. 驗血(主要檢查癌指數CA19-9或CEA)

驗血能夠檢查血細胞的數目、形狀、肝腎功能等是否正常外,也可透過辨別某種蛋白質於血液中的濃度,從而得出相關癌症的「腫瘤標記」(tumour marker),以判斷患上癌症的風險。

胰臟癌的相關蛋白質是 CA19-9(CA是carbohydrate antigen或醣類抗原的簡稱)和CEA(carcinoembryonic antigen,癌胚抗原),當中以CA19-9測試較常見。

CA19-9檢驗,可測出血液中有沒有涉及有關胰臟癌的某些蛋白質。不過,指數高也不一定患癌(假陽性),指數正常也可能患癌(假陰性),因此,驗血並非診斷的唯一依據,只能作參考數字,判斷需否進行其他檢查。

香港癌症基金會的資料進一步指,大腸癌、食道癌、肝癌,以至胰腺炎、肝硬化、膽管炎、膽管阻塞都有可能會推高 CA19-9 指標。因此其準確性較低。

2. 影像檢查

胰臟癌除了可透過驗血檢查外,也可透過影像檢查,來判斷胰臟有沒有癌細胞。

• 增強性電腦掃瞄

由於腫瘤與正常組織的血管會有分別,所以可先在血管打顯影劑,顯影劑在血液循環下流到胰臟後,就可透過電腦掃瞄觀察血流的異常,判斷胰臟有沒有癌細胞。

• 磁力共振

掃瞄膽管、胰管,觀察其結構和狀況,例如有沒有地方阻塞、會否是腫瘤跡象、腫瘤組織的情況等,詳細程度大概與電腦掃瞄的結果相若。

• 正電子掃描

先把帶有放射性的葡萄糖注入血液循環,由於癌細胞的新陳代謝比普通細胞高,會吸收更多葡萄糖,放射性葡萄糖就會積聚在有大量癌細胞的地方,再透過掃瞄偵測高濃度放射性元素的部位,就可判斷胰臟有沒有癌細胞。

3. 內窺鏡超聲波

抽取細胞組織:內窺鏡超聲波

常用於已透過多項檢查懷疑胰臟有腫瘤,卻未能確定腫瘤是否為惡性的患者。由於很大部分的胰臟是緊貼着胃,可先以內窺鏡進入胃部,然後在胃壁對胰臟進行超聲波,更清楚看到胰臟,並進行細針穿刺(FNA)抽取腫瘤細胞組織,進行化驗。

少於半數確診時能做手術

胰臟癌能否及早發現,會直接影響手術的可能性,乃至存活的機會。外科醫生夏威說,可能少於一半患者在確診時是可以接受手術,因為不少情況是出現了症狀才檢查,病情已擴散;反而另一類患者可能是進行身體檢查時偶然發現腫瘤,腫瘤未發展到很大,手術切除機會就會較大。

最理想的做法,是像不少癌症一樣,追蹤高危族,定期安排檢查,在早期找出患者。而綜合醫院管理局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的資料得知,從數據上胰臟癌較常見發生在45歲以上人士身上,而且很多「中」了以下因素:

• 吸煙

• 糖尿病

• 超重

• 患慢性胰臟炎

• 有相關家族病史

不過,目前醫學上仍未肯定會引致胰臟癌的因素,未能確定高危族群,「與遺傳、性別、飲食等似乎沒很顯著的關係,就算是慢性胰臟炎和胰臟癌之間的因果關係其實也未成立,只是這類病人通常因慢性胰臟炎的病情,會有較高機會接受檢查,從中發現腫瘤」。

Share on facebook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LinkedIn

隱私權保護政策

請細閱並示意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按下「接受」表示你已同意並願意接受香港藥房格價網站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