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醫生拆解】26歲女植假睫毛紅腫求醫 根部長生猛蟎蟲 真睫毛幾乎掉光

不少愛美女士都會植假睫毛,如果清潔不周隨時引起健康風險!中國一名26歲女子近日因眼皮紅腫痕癢,遂到眼科求診,檢查後發現睫毛根部被蟎蟲入侵。醫生診斷後,估計這是因女子沒有認真清潔眼瞼,以及植睫毛時沒有嚴格消毒所致。有眼科專科醫生表示,濃密的假眼睫毛容易增加污染物積聚及滋生細菌;長期不清潔眼部,有機會誘發眼皮發炎,甚至長出蟎蟲。 綜合中國媒體報道,來自浙江省溫州市的26歲女子小陳(化名)由於天生睫毛短,所以會定期會去植假睫毛。惟最近一次植睫毛後,小陳眼皮出現紅腫痕癢,連真的睫毛也幾乎全掉光,最後立即趕往眼科求診。 眼科醫生經檢查,發現小陳睫毛根部長了一條條蠕動的蟎蟲,確診這是由蟎蟲引起的眼瞼炎(Blepharitis)。醫生估計,睫毛店沒有進行嚴格消毒,才會造成蟎蟲交叉感染;加上小陳擔心假睫毛會在洗面時掉落,又沒認真清潔眼瞼。醫生指出,長時間沒有清潔眼瞼會導致累積大量皮脂及代謝產物,而反複使用植睫毛的膠水會刺激皮膚,加重炎症發作,最終導致大量睫毛脫落,出現痕癢難耐及眼睛乾澀症狀。 醫生:假眼睫毛易生細菌 需徹底清潔眼瞼 眼科專科醫生余珊曾接受訪問時表示,一般眼睛長蟎蟲的患者都會出現眼部痕癢、分泌物增加、生眼瘡及眼睫毛脫落等徵狀。如長時間沒有清除蟎蟲,輕則會造成眼乾眼紅、分泌物增多,嚴重可致瞼緣炎、結膜炎、瞼板腺功能障礙等。 她指出,近年越來越多女士喜歡植假眼睫毛,但濃密的假眼睫毛容易積聚污染物及滋生細菌,亦有部分女士因怕洗掉眼睫毛而不清潔眼部,最終誘發眼皮發炎,甚至長出蟎蟲,故必須徹底清潔眼瞼位置。

Read More

洗頭水、沐浴露加水慳錢兼用更久? 專家:清潔用品加水稀釋易滋生細菌

相信不少人都會順手將即將用完的洗頭水、沐浴露、洗潔精加水使用,又或為慳錢而稀釋分裝,一支變2支。對於此做法,台灣的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食藥署)指出,自行加水稀釋以上清潔產品,恐令細菌滋生,提醒大眾切勿效法。 台灣食藥署日前在其網頁上的「闢謠專區」中,對於「自行將市售洗髮精(洗頭水)、沐浴乳(沐浴露)加水稀釋,可以用更久又省錢,這個方法真的安全嗎?」的提問,作出解答。 食藥署指出,市面上的清潔產品有一定的配方與成分,自行加水稀釋產品,恐會影響品質,也可能增加細菌滋生的機率,導致產品變質。因此,食藥署提醒,使用洗頭水、沐浴露時,應依照需求及使用說明去正確使用。 對此,台灣物理、化學老師張丕白解釋,稀釋並分裝清潔產品的問題,在於加水稀釋時,雙手的消毒及瓶子的消毒皆不夠完善 ; 而水喉水中雖然有氯氣,但與空氣接觸時,因空氣中含有大量細菌的孢子,便會滋生細菌。 他又進一步解釋,家中水管含有鐵離子和鈣離子,鐵離子會形成氫氧化物,產生沉澱物 ; 而鈣離子在水中遇到清潔劑,便會形成硬水效果,使清潔用品不能起泡,從而降低清潔效果。

Read More

碗碟過夜唔洗愛用布抹乾 洗潔精成日用 毒理專家警告6個壞習慣養菌

不少人飯後都不願意立即洗碗,部分人更習慣將碗碟浸水留待隔日再洗。台灣毒物專家招名威日前在社交網站表示,如果碗碟用水浸泡超過4小時,會令細菌大量繁殖。他又分享6個經常遇到的洗碗壞習慣,隨時會把細菌一併吃下。 台灣毒物專家招名威近日在 Facebook 上分享,指出最近越來越多人留在家中下廚,惟洗碗都是普遍人最不願意做的事。招名威表示,要把碗筷清洗乾淨,又不殘留油漬細菌,才能防止細菌滋生,他舉出6個洗碗常犯的壞習慣︰ 習慣性把污糟碗碟疊起 不即時洗碗,長時間浸泡 任何情況都用洗潔精 無耐性,沖洗不夠乾淨 碗筷不晾乾就收起 洗完碗筷不洗抹布…

Read More

8歲女蛀牙1年家人漠視 惡化發高燒揭細菌入腦生巨瘤

小童有蛀牙並不稀奇,惟中國一名女童蛀牙整整一年仍未處理,導致病情一路惡化,至有頭痛發燒甚至嘔吐才願求醫,檢查後發現其腦內已形成腫瘤,疑為細菌入腦所致,幸而經手術切除後已無大礙。醫生提醒如發現口腔疾病引起頭痛或發燒,往往已是細菌擴散之徵兆,建議有蛀牙問題者及早求醫。 綜合中國傳媒報道,中國廣東一名8歲女童因父母長期在外地工作,一般由同住的爺爺嫲嫲照顧。至去年,女童疑因未做好牙齒衛生導致蛀牙,其時女童已多次向父親表示有牙痛,惟家人因覺得孩童有蛀牙十分尋常故未有正視,遲遲未有安排女兒求醫。 蛀牙拖足一年 發燒嘔吐入院揭腦內生瘤 一拖再拖之下,女童蛀牙引起的種種問題逐漸浮現,先是蛀牙部位間中流膿,女童亦自覺口水有苦味且有發臭,嫲嫲則透過餵服涼茶紓緩她的不適。至今年9月,女童開始有發燒頭痛及嘔吐,情況一路惡化之下終由家人送院。 醫生診斷後懷疑女童因蛀牙引起牙髓炎及牙周膿腫,其後因未獲及時治療引致細菌進入大腦,仔細檢查後更發現女童大腦有一巨大腫瘤。女童其後接受手術,抽出約20毫升深黃色膿液,並將腦內腫瘤切除後病情才得以紓緩。 疑以手指抓牙肉致感染 女童父親事後坦言對忽視女兒蛀牙問題感後悔,指女兒可能在蛀牙早期因有腫痛而用手抓,引起細菌感染令病情加深。醫生亦提醒,一旦發現口腔疾病引起發燒、頭痛、影響視力的情況,往往就是細菌擴散的警告,建議一有口腔問題就要立即求醫,不應拖延。

Read More

筷子清洗後仍藏10億細菌 2大筷子衛生建議

日常飲食都會使用到筷子,早前有台灣實測發現筷子清洗後亦未必乾淨,當中不同材質的筷子含菌量可相差逾7倍;另外有紋理筷子更比沒紋理的含菌量高37倍。有專家分享2個筷子衛生貼士,教正確殺菌消毒,並減低因攝入重金屬風險。 台灣東森電視台早前委託輔英科大保健營養系助理教授李政達進行研究,檢測不同材質的筷子經清洗後,再放入烘碗機後的含菌量。實驗中先將筷子放在20平方厘米位置塗上無菌水,接著把採樣放進試管,透過冷光儀進行檢測。結果發現木筷、竹筷及仿瓷筷的含菌量超標, 只有不鏽鋼筷勉強在標準值內。檢測結果如下: 筷子款式 菌數 木筷 660 竹筷 350 仿瓷筷…

Read More

街巿魚檔「千年毛巾」顧客共用 發黑污漬無更換恐交叉感染

本港濕街巿早前接連「爆疫」,一度要關閉作大清洗。當中長年使用冰塊保鮮的魚檔,因處於低溫環境有利病毒生存,尤其高危,但《港大抗疫最前線》團隊接獲巿民舉報,揭發魚檔在疫下不但未提升防疫標準,不少更向揀魚顧客提供「共用抹手布」,縱有污漬、發黑亦無更換,擔心會成為「播毒溫床」。團隊向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求證後,發現此舉確有交叉感染風險,更建議巿民盡量不要「親手揀魚」。 《港大抗疫最前線》接獲巿民梁先生舉報後,在上周四(24日)走訪中西區、油尖旺區和葵青區4個街巿的魚檔,結果有以下發現:  當中3間街巿魚販會提供共用毛巾  顧客多直接用手「摸魚、揀魚」,並以共用毛巾擦手  部分共用毛巾有污漬和發黑  青衣有街巿魚販不戴口罩便替顧客揀魚 團隊事後向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求證,袁教授指共用毛巾確有交叉感染風險,建議魚檔應提供即棄抹手紙予顧客,客人亦最好不要親手觸摸海鮮,食用前亦要徹底煮熟,並減少生食、熟食和廚具之間的交叉感染。 團隊亦發現有魚販相當自律。在油尖旺經營魚檔10多年的檔主劉太指,一直認為共用毛巾「有好多菌」,且「不時有毛巾跌落地又執番起畀客人繼續用」,十分不潔,故其攤位從不提供毛巾,並放出「請勿接觸、保持清潔」的中英文提示牌,冀客人不要直接「摸魚」。

Read More

【附2個步驟清洗】食物盒用一年膠圏藏10億惡菌 霉垢含黃麴毒素可致肝癌

無論是貯存吃剩的飯菜或帶飯,都會用上保鮮盒,但不少人用後清洗時,都忽略盒蓋的防漏膠圏,令膠圏長期積聚污垢,以致發霉發黑。台灣有電視台曾委託實驗室研究,發現保鮮盒使用一年後,膠圈含菌量超過10億,霉菌更會含有致癌物黃麴毒素。 台灣東森新聞台曾委託實驗室,在已經使用一年的保鮮盒膠圈採取樣本,利用檢測食品衛生的冷光儀,檢查其細菌含量,該儀器最大讀值可以到達10萬,但樣本檢測時竟然無法讀取數據,代表含菌數值多到儀器無法顯示。輔英科技大學大學保健及營養暨研究所助理教授李政達表示,儀器顯示樣本的含菌量「無限大」(overloaded),故估計該膠圈至少含超過10億細菌。 黴菌含黃麴毒素 可致肝癌 報道指出,保鮮盒經頻繁使用後,密封膠圏容易硬化,膠與盒蓋之間形成縫隙,容易積藏食物殘渣及水份,如果清潔不當便會發霉,變成細菌溫床;若膠圏3天不洗,黴菌便會以10萬倍增加,甚至釋出黃麴毒素。李政達解釋,黃麴毒素為致癌物,長期攝入損害肝臟及腎藏,甚至可誘發肝癌。 有家務達人則表示,除了保鮮盒,保溫水壺等家品都會用上防漏膠圏,屬最容易堆藏污垢的部位,惟被不少人忽略。她指出,只要用筷子便能輕輕挑出保鮮盒膠圏,清洗時將膠圈浸泡於梳打粉水中約10分鐘,再以刷牙輕輕刷淨即可。

Read More

剝開粟米仔末端長腫瘤似發霉? 網民指「執到寶」專家拆解真身

粟米仔低熱量、高纖維,是有助減肥的低卡食物之一。台灣一名主婦近日在超市買了一包粟米仔,剝開發現其末端長有類似發霉的灰白色「腫瘤」,打算退貨處理,卻有不少網民指這款粟米是「粟米界的松露」,叫她安心食用。 該名主婦在 Facebook 群組「Costco好市多 商品經驗老實說」上發文,指在Costco超市買了一包帶殼粟米仔,但剝開後發現粟米仔末端長了「灰白色的腫瘤」,擔心粟米仔已經變壞,故向網民詢問: 「這粟米仔長得好可怕,要退貨嗎?有人也有買到嗎?」 帖文一出,引來大批熱心網民回覆,「這是粟米真菌耶,是寶物喔」、「粟米界的松露」,女事主得悉無害後亦放心食用,又形容其口感比一般粟米仔鬆軟。 專家:天然菌類被視為「黑松露」 對此,歐羅有機農場負責人黃如榮接受訪問表示,「灰白色的腫瘤」是生長在粟米的天然菌類,「只要符合特定的季節、天氣條件,這種菌類會出現在粟米仔或粟米上。」黃先生分享曾見過有外國媒體報道,有人會將這種菌類當作「黑松露」來煮食;但如果不想食用菌類部分,亦可以將菌類去除,可照常食用其餘的粟米。 「粟米黑穗菌」受認證營養豐富…

Read More

一家人大桶蠔油食足3個月 桶底撈出完整蝙蝠屍 廠商居然咁解釋?

如吃至差不多「見底」才發現食品中有「異物」,定必十分崩潰!中國一名男子早前購買了一桶6公斤裝的蠔油,一家人吃用3個月後,驚見桶底有一隻完整的蝙蝠屍首;男子擔心吃後對身體有害,馬上向生產商追究。然而,廠商卻稱事主未有證據證明責任誰屬,且強調生產過程經層層過濾和檢測,無法確定蝙蝠來源。 煮飯時驚覺蠔油桶底藏有一隻「臭鳥」 綜合中國傳媒報道,事發於山東省濟南市,一名郭姓男子早前購買了一桶6公斤裝的「海天金字裝蠔油」,吃用近3個月後,竟在桶底發現一隻完整的蝙蝠,郭男憶述: 「我媽(當時)正在做飯,用勺子舀蠔油的時候舀不動,一挖發現裡面(有)一個鳥,還是一個臭了的。」 郭男馬上拿着整桶蠔油向賣家求助,對方將桶底該隻「鳥」取出來查看,赫見竟為一隻蝙蝠。郭男見狀大感噁心,形容: 「2、3天不願意吃飯,當天炒的菜全倒了。」 家中有安裝紗窗 蝙蝠疑在膠桶裝入蠔油前進去 對此,郭男認為該蝙蝠是在膠桶被裝入蠔油前進去,當桶內加入蠔油後,蝙蝠便被壓在底部。他又指,自己每次食用蠔油後都會把桶蓋蓋好,加上家裡有安裝紗窗,蝙蝠飛入住所的機會甚微。此外,他認為若該蝙蝠是在蠔油開封後才進去,也不可能「游到下面去」, 「蠔油這樣稠,樓房裡面本來就乾淨,蒼蠅蚊子都進不來。」…

Read More

【5個選購及清潔水樽貼士】 美國研究:水樽一週不洗惡菌含量爆標 滑蓋式易藏菌可致肺炎敗血症

不少人都會自備水樽,但如果沒有定期清潔,水樽隨時成為細菌滋生的溫床!有美國平台早前發表實驗結果,發現水樽使用一週不洗,其含菌量可高達93萬,比處理食物的砧板高13萬倍,而且更含可引致皮膚感染、肺炎和敗血症的細菌。 美國評測平台「Treadmill Reviews」委託實驗室進行實驗,檢測飲管式、扭蓋式、滑蓋式及吸嘴式水樽的含菌量。研究人員每款水樽各準備3個,讓運動員使用水樽1個星期,期間不可清洗,然後再檢測樽口的含菌量。結果發現,12個水樽平均每平方厘米有超過31萬個菌落形成單位(CFU/sq cm),分別為寵物碗(47383 CFU/sq cm)、廚房水槽(3191 CFU/sq cm)及砧板(6.8 CFU/sq cm)的6.6倍、98.2倍及4.6萬倍。…

Read More

【附廚房5大藏菌物品】飯煲蓋內層從未清洗啡黃污垢恐藏菌 網民︰好多時呢啲位有曱甴住

不少在職父母都會聘請外傭幫忙處理「家頭細務」,但偶爾會出現令人崩潰的情況。一名僱主日前於網上發文,指發現其外傭從沒清潔過電飯煲蓋,導致有污垢積聚,對此大吐苦水,又呼籲其他僱主檢查自己的飯煲。 該女僱主日前上周五(4日)於 Facebook 群組「外傭僱主必看新聞訊息」分享,指近日發現電飯煲煲蓋內層積聚不少污垢;詢問外傭後,對方笑著承認「從來沒有洗過」。她估計,外傭自第一天上班開始,就從沒清潔過該處。 從照片可見,煲蓋內層積聚了不少啡黃色污垢,衛生情況不佳,恐有暗藏細菌的危機。女事主將經歷分享至群組,建議其他僱主需檢查家中電飯煲;但因應牌子不同,最好參考說明書操作。 帖文引來網民熱議,不少人替外傭說話,指對方不知道要清潔電飯煲煲蓋內層亦屬正常,亦有不少人表示自己也不知道要,「我其實都唔知拆得……長知識了」、「唔好當姐姐乜都識/知」、「這個真不算common sense,有些飯煲沒得拆出來洗」、「姐姐唔識教吓佢囉」。亦有網民指出,該處暗藏最多細菌,「好多時會有曱甴住喺呢啲位置」。 此外,亦有一名僱主分享,指早前才發覺電飯煲蓋內層需要清潔;當打開內膽後,赫然發現情況嚴重,「好似岩石咁硬,不過唔係發霉,可能啲霉菌已經變化石」,所幸以清水浸泡一晚就能清走。從照片可見,內層結成多片黑色污垢,似是燒焦的油污。該僱主坦言,自己和外傭都沒留意到污垢,亦沒有就事件怪責外傭。 廚房細菌比廁所更多 除了電飯煲煲蓋內層可能暗藏細菌外,廚房亦有不少藏菌黑點。美國國家衛生基本會(NSF…

Read More

【附正確洗碗方法】4大洗碗壞習慣令碗筷變細菌繁殖溫床 日食安專家:10小時繁殖48萬倍或致食物中毒(下)

在家抗疫,不少人都會在家中煮食,故此洗碗是每日避免不到的家務。雖說洗碗只是用洗潔精洗走碗上的髒污,但其實洗碗有些細微事項需要留意。假如洗錯碗,更有機會等於「食菌入肚」,令碗筷變細菌溫床。日本花王亦分享數個洗碗注意事項,教大家正確的洗碗方法。 壞習慣1:拖延症 很多人飯後都會拖延症「發作」,將碗碟放置一旁,但這反而會令污垢更加難以清洗。日本東京大學的食安研究專員關崎勉曾表示,餐具使用後細菌量約60至80個,擺放時間越長,滋生的數量越多。 正確做法:煮完飯馬上洗鑊,後洗餐具 由於平底鑊等油污,在不會燙傷的溫度時不會凝固,所以用完平底鑊後應立即清洗,方便迅速去除油污。 另外,部份污垢乾後很難洗走,例如米飯等澱粉類乾掉後會變硬,故建議將碗碟浸水,令污垢較易去除。如果是油污,可稍微滴幾滴洗碗精。 壞習慣2:髒碗碟亂疊亂放 相信很多人洗碗前都會將碗碟疊起,但花王指,這會令油污轉移到其他乾淨的地方,增加洗碗工作量。所以應避免碗碟重疊。 正確做法:多油的碗碟先用紙擦拭、別疊起餐具 專家指,應避免疊起餐具,使污垢沾到乾淨的碗碟背面,到達這些原本沒有污垢的地方。…

Read More

【附正確洗碗方法】4大洗碗壞習慣令碗筷變細菌繁殖溫床 日食安專家:10小時繁殖48萬倍或致食物中毒(上)

武漢肺炎疫情下,不少打工仔都在家工作,並在家中煮食,有些人更會習慣食完後將碗筷浸泡,留待有空時才慢慢洗。日本有研究指出,碗碟浸在水中不清洗會加快細菌繁殖,食用後碗筷擺放時間越長,滋生的數量越多,10小時可增2900萬個細菌,繁殖率達48萬倍。 日本東京大學的食安研究專員關崎勉曾在電視上公開提醒,餐具使用後細菌量約60至80個,擺放時間越長,滋生的數量越多,如果泡在水中超過10小時,細菌會增至2900萬個,高達48萬倍。 而碗筷增生的細菌中,包含不少會引致食物中毒的細菌,這些細菌難以用清潔劑或烘碗機殺死,用清潔劑清洗最多只能減少約千分之一的細菌數,容易引起食物中毒的可能性。東京大學的食安研究團隊也建議,由於細菌最快的繁殖速度是約每10分鐘分裂一次,碗碟宜於泡水1小時內清洗好。 另有針對細菌黴菌進行研究的衛生微生物研究中心指出,用過的餐具泡水10小時,葡萄球菌、大腸桿菌數目會增至7萬倍。金黃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主要是由進食含有該菌所產生毒素的食物所引起,患者多數出現噁心、噁吐、胃痙攣和腹瀉。 而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 E. coli)是普遍存在於人類和動物腸道內的菌叢,大多數屬於無害,但有些具致病性,可令人類引起腸胃疾病,這些大腸桿菌稱之為病原性大腸桿菌(pathogenic E. coli)。…

Read More

廚房比廁所更毒! 注意4大藏菌黑點及清潔細節

許多人誤認為廁所是全屋最多細菌的地方,然而有美國研究指出,廚房細菌比廁所更多,當中逾3成廚房鋅盆及工作枱有大腸桿菌,提醒大家每日用餐後,應用熱番梘水抹枱,而使用鋅盆後亦應清潔消毒,而最易藏菌的百潔布更應定期更換。 美國國家衛生基本會(NSF International)曾發表報告,指從22個自願者家庭中,分析其30種常用物品的含菌量,發現最多細菌的5個位置,有3個位置在廚房,比廁所更多,當中超過75%家庭的洗碗海棉或抹布、45%廚房鋅盆有大腸桿菌、32%廚房工作台及18%砧板出現大腸桿菌。 廚房鋅盆 NSF將廚房鋅盆評為含菌量第二多物品,發現45%的鋅盆都含有大腸桿菌群,代表有潛在糞便污染的風險。另外,27%的鋅盆含酵母(yeast)及霉菌。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微生物學家兼教授Charles Gerba表示,廚房鋅盆是細菌滋生的溫床。他指出,在處理食物及生肉後,都會將食材放到鋅盆裡沖洗,甚至存放,形容:「廚房鋅盆的糞便細菌比沖水馬桶中的細菌還要多!」 解決方法: 在處理肉類後用熱水和肥皂水清洗 每天使用廚房消毒濕巾、消毒清潔劑清潔…

Read More

疫情下外出要留意高危點 搭港鐵巴士要避開幾個位!

相信大家也有目睹過有人上廁所後徑直離開或者用手去掩口咳嗽的情境,當一雙雙上述充斥惡菌的手使用扶手後,會留下甚麼結果大家可想而知。亞利桑那大學環境微生物學教授 Charles Gerba 的研究發現曾在電梯扶手發現大腸桿菌、糞便、血液、尿液和人體組織分泌物,雖然研究地點是加拿大,但重點是帶出扶手的危險是超乎大家想像。 本港扶手現抗藥性細菌 只依靠人手清潔 直接一點,看看本地的研究,情況更為誇張!前年香港大學研究發現,在8條港鐵線採集列車車廂扶手的細菌樣本當中,竟有抗生素四環素及萬古黴素的抗藥性,而這兩種抗生素主要應用於豬場飼料。而香港高鐵的開通,令中港人流接觸更頻密,當中不少中國人是由其他省份轉乘高鐵來港。 而高鐵途經的廣州,當地的鐵路系統衛生情況三年前已有廣東藥學院驗出超級細菌,團隊在自動扶手電梯、扶手、座椅、售票機等抽查320個樣本,結果逾六成含有耐藥的葡萄球菌,有8個更含有超級細菌。 而本港目前無論是車廂扶手或者是車站內電梯的扶手,多為人手清潔加上載客量之龐大,細菌可說是避無可避,捉過扶手後,單用紙巾抹手有用嗎?消毒搓手液又是否有效殺菌 ? 宜帶備消毒搓手液或濕紙巾…

Read More

實測:不用公筷夾餸細菌量多909倍 專家:筷子易播細菌致交叉污染

武漢疫情爆發後,聚餐時的衛生問題再引起關注,中國央視日前聯同專家團隊進行實驗,發現使用公筷和不使用公筷情况下,餸菜菌落總數最高可相差909倍,呼籲民眾用餐時要使用公筷,以避免交叉污染。 中國中央電視台和國家副食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的專家近日進行實驗,測試在使用公筷和不使用公筷的情況下,菜餚的菌落總數。專家在國家副食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的餐廳中,用涼拌黃瓜、干鍋茶樹菇和香辣牛蛙共3道菜做實驗,將每道菜通過無菌操作方式分成3份。 4名實驗人員,先在使用公筷的情況下,吃第一組菜;隨後在不使用公筷的情況下,吃第二組菜。最後,每盤菜都至少留下25克來取樣,並進行菌落總數的測試和對比。經過48小時、攝氏36度的培養,結果顯示涼拌黃瓜的非公筷組比公筷組的菌落總數多1.3倍;干鍋茶樹菇兩組數據則相差909倍;而香辣牛蛙則差44倍。  結果(CFU/g)   餐前 餐後(公筷組) 餐後(非公筷組) 涼拌黃瓜 630000…

Read More